清明节后,转眼已到周三入户陪伴日,项目为辖区独居、高龄、空巢等弱势老人提供精神、心理上的支持,于4月5日,社工联系日本留学生志愿者云清与女院实习生到辖区2位老人家里探访。
85岁的刘奶奶是离休干部,患有眼疾白内障,视力一年不如一年,去年一年就摔了6次。老人年轻时是做青年工作的,看见青年人就很亲切,与社工分享了自己年轻时抗战、工作的经历,并表示以前在单位都是跟着组织走,把组织当成自己的家,现在退休后没人管,都不知道有事该找谁;老人咨询社工关于80岁高龄补贴的事情,并想看看这方面的文件,社工回应下周入户会将文件带来;老人说道近期听了收音机95频道的养生广播,觉得很好,想让社工帮忙搜索是否能下载保存,社工记下了节目的播出时间和重播的时间,表示回单位搜索试试。老人说道等过段时间自己能出去了以后一定要去社区看看有什么活动,看看自己有喜欢的活动参加一下。
86岁的杨奶奶退休于中心医院小儿科,家里三个孩子及孙女都从医,老人对医学方面的聊天较为感兴趣,得知志愿者云清在日本留过学,近期正准备考博,老人说道孙女近期也在考博,询问了志愿者很多关于年轻人考试的事情,并说道孩子大了,与自己没话聊,给他们讲年轻时候的事儿,他们也不愿意听,现在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家庭,陪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觉得自己很孤独,所以很想了解关于年轻人的一些动态,以后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也能插上几句话。老人见社工耐心在听,于是又分享了之前学医、从医的经历和机遇,并告诉社工无论条件多差都要靠自己努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通过与老人聊天,老人直言好久都没敞开心扉和别人聊过天了,今天聊的很开心也很希望社工经常来看望。
实习生傅晓娜感言:周三走访了杨奶奶家,老人身体挺健朗的,心态也看得出挺好,在与老人的谈话过程中,老人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挺震撼我的,她说感觉孩子们跟她不一条心了,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事情,陪她的时间越来越少,老人感觉到了孤独感。这正需要我们社工的存在,需要我们去关怀更多的老人。社工的力量非常渺小,社工的服务看起来也非常平凡,就是帮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对于被帮助的人说,他们感受到的是真诚、温暖和爱,虽然我们做的都是些小事,但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这些小事,我们的工作价值得到积累,我们将会影响千千万万的人。
实习生徐玉霜感言:作为实习生,今天与社工一起入户走访,一进屋老人就握着我们的手让我们赶紧进屋。一进老人的家感觉到很空旷,偌大的房子里只有案主一个人,显得有点冷清。在聊天的时候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以前她的生活和工作,讲述了战争的残酷,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陪着老人聊天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老人很开心,老人什么都不缺,就是需要有人陪伴有人陪她聊聊天、说说话。作为社工我觉得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去陪陪老人,让老人感觉到社区的温暖。
志愿者云清感言:有一天我们都会老,但是还未体验那一天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真正帮助到老人呢?这是第二次访问Y奶奶,话题也从客套和寒暄到了敞开心扉。奶奶向我们吐露了许多身为一名年近90岁高龄老人的一些苦处。“曾经48小时没有和人说过一句话”“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没聊头了”——内心的孤独比物质生活贫乏更难忍受,是啊,人都是社会动物,总需要一个“朋友圈”,日间照料中心正是为此存在的。奶奶说年轻时也和社区的老人一起跳跳广场舞,可是年纪更大一些腿脚不便,连社区服务中心的台阶也不太敢迈。这不由得发人深省,60岁,70岁,80岁,90岁,也许在我们眼里都被潦草的划分为“老人”,但其实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身体状态,有不同的社区服务需求。如今,每周一次的入户访问已经让Y奶奶十分欣喜,如何创造更多活动带她融入社区,也许第一步是要用心去换位思考身为老人的感觉,揣摩他们真正的诉求。访问的最后,Y奶奶稍微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光听我这个老嬷嬷说话了,下次一定要听听你们年轻人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我们三人笑着接受了这项小任务,希望我们也能在春天为Y奶奶带来春风一般新鲜的空气。
玉函路长者日间照料中心项目是由济南市市中区四里村街道办事处出资,向济南市基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购买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宏观层面,运用“社区参与”的手法,评估社区独特的老龄服务需求,积极发掘社区内生资源,探索社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模式,并最终促进社区的综合治理和发展。
微观层面,承接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具体运作。对内成立由多元人群组成的“居民议事”团体,负责调研邻里需求、发掘内生资源、广播相关信息、实行社区自决;对外组建由各行业、各专业人士组成的社区发展顾问团队,协助本社区老龄服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联系电话:18854121891
联系人:王晨、杨金秋
联系地址:济南市市中区玉函路22号 玉函路居委会
邮箱:7088917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