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十七年,这座没有围墙的学院迎来第一期学员

作者:潘愉、吴恕晴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中国与很多东亚国家都会选择这一天在文庙举行祭孔典礼来纪念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推动了中国教育向公平化和平民化发展。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这条道路上踵事增华。

 

2020年9月8日,北京协作者筹备多年的“协作者学院”迎来了第一期学员,并举办了开学典礼。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院”,在这所学院中,有志从事公益的打工青年们可以获得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与实践机会,实现助人自助,并在未来投身和反哺公益行业。

 

“如果没有孔子的话,我们今天大部分人很可能处在蒙昧状态,上学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件奢侈的事情。”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协作者)、协作者学院发起人李涛老师在开学典礼上说,“是孔子让教育走出了官学,过去教育是只有贵族人才可以上学,但是孔子让教育回到了平民当中去,所以我们要纪念孔子。”

让助人自助的理念

成为改变命运的源泉

点击观看协作者学院回顾视频

作为国内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之一,协作者成立于2003年。创办协作者学院的理念,几乎也在同一时间萌发。协作者学院发起人之一、协作者社会工作督导、研究倡导总监李真老师回顾协作者学院理念最初的萌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首先,流动人口从一开始就是协作者深耕的服务领域,刚起步时,协作者以打工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如何理解服务对象,如何面对他们的需求等,都成为协作者社会工作者的挑战。但当时整个社会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作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先行者,协作者萌生了想让更多人加入社会工作的想法。

 

其次,在为打工青年服务时,协作者发现很多年轻人有着助人自助的理念基础,虽然他们没有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也没有机会和条件可以接受系统的教育,所以协作者在思考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给到一些好的教育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掌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2008年我在前往台湾交流时,看到了台湾一些社区大学会为社区中服务对象提供适合这些社区青年的专业教育。我就在想可以以类似的模式,让打工青年接受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

 

再者,还有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协作者最早服务的那批孩子,现在已长大成人。因为童年时他们参加协作者的服务活动,对志愿服务、助人自助有了一些理解与接受,并且也能够很好地用到他们参与的活动和生活当中,包括为人处事行为方式的改变。但是后来我们回访的时候发现,他们在童年时期与协作者一起时接受的一些东西并没有很好地延续下去。现在的他们长大之后走向社会,有些依然处于困境当中,甚至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需要他先去赚钱养家、支持弟弟妹妹读书等。所以,即使他们有参与公益的心,也很难投身公益,更无法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发现让协作者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随着服务的深入和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打工青年萌发出助人自助的意识,一方面社会工作领域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打工青年和流动人口又亟需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何才能两者联结起来,让打工青年通过加入社会工作来改变自身命运?

教育回应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

与此同时,协作者每年都会接受一些来自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实习工作。但协作者发现,他们很多最后并没有正式进入公益行业。由于缺乏社会承认,实务要求高,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导致接受专业教育的人不愿委身公益组织特别是草根组织。尽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已经进入教育的主流,但很多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和精英,并不愿意进入慈善组织的服务领域,协作者在过去接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和志愿者也深有体会,不少学生虽然在学校学习的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但是缺少对社会工作的理解,缺少服务的理念,没有对服务对象和专业的认同,所以不能够真正接纳和从事社会工作。

 

“100多年前,社会工作之母玛丽·里士满曾说过,‘教育应该回应慈善组织服务的需要’。真正的社会工作,不是在象牙塔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协作者学院的使命,是让社会工作回归到真正的应用科学,让社会工作解放人类的使命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上,不是写在行业的守则上,而是体现在生活服务中,体现在赋权增能的专业行动中,这是协作者学院创立的原因之一。”协作者学院发起人、协作者中心主任李涛说到。

 

另一方面,协作者在十七年的服务中,建立了“服务创新——研究倡导——专业支持”的战略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创新总结适用于本土的专业服务理念、方法、模式,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方法与理论,进一步推广,不仅推动机构自身发展,也具备了培养本土社会工作组织和人才的丰富经验。

 

因此,基于这些经验和思考,协作者在2017年的第四个组织战略规划中正式提出了建立协作者学院的计划。

北京协作者 创建
LXEO4izF4m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