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益联盟沙龙NO.3 | 为学生而变的教育生涯

        古有孔夫子“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今有课堂改革,要求由“以教为本”的教本课堂转变为“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模式。在这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不断调整自我、“为学生而改变”成为了一种必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什么样的课堂教改会为教育带来活力?一线教师应当如何更好地寻找空间、操作实践,实现“为学生而变”的教育理想,并且持续地保持动力和激情“为学生而教”?

 

      2015年8月13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西部阳光基金会共同举办“为学生而变的教育生涯”沙龙,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11位优秀一线教师,分享他们在“为学生而改变”的教育生涯中各自的经验与体会。

      沙龙主要分为三部分进行,一是,一线教师教学生涯故事分享;二是主题研讨,1、现有体制下,教师如何寻找空间,实现“为学生而变”的教育理想?2、在长期一线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持续的动力和激情“为学生而教”? 3、青年教师成长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如今做青年教师培训如何能真正有效?最后是现场互动环节。

 

      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教师蔡朝阳在沙龙上分享到,自己在40岁重新发现理想,孩子出生和成长刷新了自己的世界观和对教育的理解。我现在相信这么一句话,你的想象力等量级就是你生命可能的边际,不要放弃幻想,要坚持你的梦想,你梦想达到的地方,就是你人生能够达到的地方。【查看发言】


      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马玲老师马玲老师讲述了自己了职业生涯。她认为,做老师要有持续的动力。动力这个词非常有意思,因为做一个职业很容易有职业倦感,尤其是老师,除了医生之外,老师是另一个比较高压的职业。对一线老师来说,最大的成长是为了谁?就是为了你自己。而什么时候才会成长?当你痛的时候,当你觉得麻烦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要成长了。但是,你要有一个心态,我要成长了,我不喜欢这个麻烦,我要解决掉,解决掉麻烦之后我要做些什么。如果这样一直持续,你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走下去。【查看发言】


      苏省兴化市张郭中心校赵冬俊在沙龙上表示,老师做事情不能像毛毛虫一样兜圈子,总是跟随别人的步伐,一定要有突破和改变。很多教育上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这些问题对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老师来说,就是最好的成长动力!【查看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杨林柯老师认为,教育要解放孩子,让孩子读书,减轻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孩子生命的质量。而做真正的教师不要怕被边缘化。教育在往前走,虽然教育的形式让人沮丧,让人很不乐观,但是教育在变,从官方到民间都在推动,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努力,都去做一点事。

      北京十一学校魏勇老师认为,在教育实践中,理论方面的书籍只是起一个方向指引的作用,不可能解决我们教育学实践中的问题,而且更何况,我认为教育中我所碰到的学生的问题,根本上是人性的问题。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实验小学韩兴娥认为,教师需要是老师自我培训的强大动力!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读什么?应该读高品位的文化经典,而不是围绕教材和教参打转,我们要教孩子这些文化经典,如果孩子一辈子教材和教参,会很烦。让学生看这些经典真的是动力。


      之后,来自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曹亚男老师和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老师也分别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教师生涯的故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创建
LXEthssmTjYY